重阳典故与重阳诗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将至,就说说重洋的故事。
关于为什么称九九为重阳,流行说法没有多大分歧。这就是:我国古代以“六”为阴,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已明确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关于重阳节的形成较为复杂,说法也较多。现主要流行以下几种说法。
一:成于先秦两汉说。
1.《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以谢天地、祖先佑护之恩德的活动。
2.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雉惨害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贱民为妻。贾对乡人说,在宫中,逢九月初九日,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此求寿之俗便在民间流行开来。由此可见汉初已有此节。
3. 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代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由此看来,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主要内容。而这种在宋元之际大为流行的风俗其起源一定不迟于晋。
二.来源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说
宇宙中的心宿二(天蝎座α星),我国古人称之为“大火”。大火是我国古代季节的标志。“七月流火”(《诗经•豳风•七月》)是说心宿二到了七月(指夏历。以下同。笔者注),就偏西向下行,暑热开始减退,天气逐渐变凉。而到了九月,天气已开始寒冷,因此,才又有“九月授衣”的句子。也因此,我们当今一些知名学者把“七月流火”理解为7月的天气象“流火”那样酷热,是非常错误的。
《夏小正》称九月为“九月内火”。这标志此时“大火”正式隐退。古人向以大火为神明,以大火作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的坐标。大火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使失去了时间标识的古人会对天地宇宙产生莫名的敬畏感。因此,在“内火”时节,就像其出现时要举行隆重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隆重送行祭礼。虽然,古人的这个祭礼仪式是如何式样,现已不可确知。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现存的古老风俗窥见它的痕迹。如江南某些地区有重阳祭祀灶神(家居火神)的习俗。由此可约略窥见古人九月祭祀“大火”的风俗。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踏青、祓禊”,重阳“辞青、登高”的民风,表现了古人对时空概念的一种积极精神。古人是将九月九重阳与三月三上巳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与重阳都是以“大火”出没为对应依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虽然九月祭火的古老祭礼也已随历史风烟散去,人们对生存的宇宙时空和自然环境也有了更接近真理的认识,。但人们仍保留了这一古风俗中登高、祈寿等有利身心健康的有益成分,并一代代传承下来。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敬老节。
重阳节主题即为祈求长寿,也就形成了许多讲究。大约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登高及祭祀酒神等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又增添了赏红叶、郊游、野餐,特别是敬老等许多更文明、更健康的内涵。因此,重阳节更具有了科学而积极的意义。
在重阳节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文人留下了许多歌咏、记录这一传统节日。其中许多名人诗词成为重阳节的美好代名。现抄录几首较典型的“重阳”诗词(散曲),以飨读者。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宋•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 宋•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干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渡江 明•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古干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酬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明•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在现当代,毛泽东同志的《采桑子·重阳》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情怀。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已臻登峰造极,可谓前无古人。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时,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词来,心头别有一种豪迈、壮阔、永恒的美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另外,笔者也想起了郭风惠先师的七律《兔儿山》(并序),现恭录如下:
兔儿山在瀛台西,元所筑,为明代重九登高之地。上有旋坡台(又名转马)、清虚殿。顺天府志拟其即万岩山,西南之北山。近人指为即图样山。《金鳌退食笔记》言:老监云:明时重九幸万岩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登高。宫监内臣皆着重阳景菊花补服,吃迎霜兔菊花酒。
秋风为扫清虚殿,□(注)酒霜华想象间。
无复貂秤盘内乱,空传毛颖出中山。
几分图样邻坊认,一种丘峦过客攀。
蒙兀朱明弹指去,斜阳移向故宫殷(yan)。
——《风惠诗存》
郭风老此诗是与陈云诰、许宝蘅、关赓麟、邢端、刘文嘉(洁园)、张伯驹诸老在稊园诗社唱和时所作。时间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
郭风老此诗的珍贵之处在于,老人家记述了一个已经失传的元、明时代的重阳登高名胜——兔儿山,以及对当时重九民俗真实、生动的记述。这是对民俗学和北京历史文化有着重要补白性质的独特贡献。在此,借重阳机会,祝恩师风老节日快乐。
注:此字,左边是“交”字,右边是“兔”字。我打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