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明节 >> 正文

清明节的感怀

来源:祝福网清明节 时间:2006/3/5 0:00:00 点击: 今日评论:

    又是一年清明时,当我们踏着青草地,在乡村的田埂上,在祖家的坟场里,在远离闹市的公墓,在开满小黄花的田间地头,对着逝者的灵魂,我们寄语____寄语我们深切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没有往年的霏霏细雨,没有往日的飕飕冷风,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这个日子固有的忧伤。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最初主要为农事的重要节令,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15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献祝福网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一个纪念性节日。人们比较认可的是,在距今2640多年的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祭祀,当然是以祭祀介之推为中心,逐渐演变到现在祭祀先人的一个活动。隋唐时,有寒食节“禁火三日”的记载。宋代寒食的食品以熟食和凉拌为主。而上坟、扫墓、填土、祭祀是寒食的重要活动。一般烧纸钱、供些果物食品。到清明这天,上坟填土扫墓。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王建也有《寒食行》对祭祀提出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事实上,清明祭祀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不然,国家不会专门安排三天假期用于清明。君不知,在清明这个节日,仅次于春节大迁徙的人流,浩浩荡荡从北到南,由东而西,让我们的公路铁路很挤很堵。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自驾车,从国外到国内,一路奔向祖宗生活的地方。好像清明不扫墓,先人们会很愤怒,很恼火,会从地底下钻出来,找上门吹胡子瞪眼,兴师问罪。所以,不管有没有事情,不管道路多么崎岖难走,不管山多么高水多么远,总要赶到祖坟前,尽一尽虚拟的责任,了却一年一度的心愿。
    我 国的风俗习惯,清明节是踏青节、寒食节、扫墓节。吃寒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也是一种祭奠活动。推而广之,每到这天,人们就去扫墓、上坟,祭奠故去的亲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诗真实地反映了扫墓人悲伤的心情。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清明节这一天是悼念己逝的亲人,祭拜祖先和扫墓的日子。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这一天,本姓一家男丁出户,携带铁锹和纸钱、鞭炮到墓地,纸钱焚化,鞭炮点燃,墓地添加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叩头行礼祭拜,以示悼念已故亲人。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岁月悄然流逝,恰指一算,我的老爷、姥姥,爷爷、奶奶己离世多年,他们的容貌也随着时间的冲淡渐渐模糊。但那份亲情,依然年年不忘;那份血浓于水,情意绵长,那份哀思也深深的永驻于心底最深处。
    想起年少时读得口舌麻木的杏花村和酒幌下的纷纷清雨,以及那些游吟之人的旅程对四月的残酷而延长的怨恨,但因为读的都是别人的心绪、易碎的典籍和佚散于灵魂之外的火纸和后人接近贪婪与无耻的祈求,而总是怠慢了清明。在你死后,在每个对于我是如此短暂的夜晚和见到你始终活着的梦里,我才真正解读了清明,而让我的感受升华的,就是势必永远纠缠清明的雨。它们肯定是你和无数离世者共同流淌的泪水,总会在这一天不约而同地、用不同于生者哭泣的方式向人间撒下你们的寒冷、孤寂和依恋。
    清明饱受了诗歌和火纸的欺瞒,饱含着尘事纷扰的苦涩和新芽嫩叶做作的娇态一同组合的习惯性景象,饱享着子女和更遥远的子孙们稀里哗啦的踏青般的叫嚷和一些企图以歧义繁多的汉字写在火光里摊开的信笺上的消息,忍耐着灰暗的春天和隐晦的天气所带来的叹息和责难。清明这一天,毫无疑问地成为一个虔诚的行为、闪烁的耻辱、对死亡又一轮的误会和自作聪慧的慰疗。它瑟缩在酒之外,在挽帐和火纸之外,守着这最后一块荒芜的坡地,它惊惧这个连结人世最后的驿站,会在这一天再次被掠走。
    凝视着逝去的人那微笑的脸,也让自己微笑,只是不言语。坚持着沉默,永久的沉默。面对着逝去的生命,哪一个字有说的必要?没有,若是说给自己,不如走得远远的,到无人处自言自语,免得打扰这静的最深处。逝去的已逝,存在的也将逝,没有规定的时刻,只有突然的现实,承受,或不能承受,这就是人的生命过程。
    清明雨纷纷却是桃花正艳时,一番冷雨阻一波春的热情,也许是因为逝去的还有影可寻,也许是曾经的话语还在围绕活着的人恋恋不去,也许要待最后一点记忆消失,才不会有清明的雨如期而至。只是,若那时只有桃花的艳丽,不知会不会使人迷失方向,不但忘了已逝的,活着的也已忘却,包括自己燃烧过的纸飘在空中,又落在地上,碑上,人的身上,没有人去刻意远离它。为了逝去的,做什么都可以,因为这证明活着的还活着。眼泪,落下来,却不会飘飞,没有人愿意看到眼泪的,所以它没有行走的动力,只能入泥土,或模糊落泪人眼中的桃花,让一切都演变成影子,也就不再刻意去寻找什么。

    其实,只要活着的还活着,逝去就难逝。几年前,几十年前,一点一滴都会被拿来重复地诉说。那么,还分什么活着,逝去?活着的伴着逝去的,一路前行。我陪着你,你也陪着我,在记忆消失之前,这是一个永远!要想永远就要在美没有消失之前先停止生命,因为所有的美都难免随着时间变淡,若说美在那时依然存在的话,却是已变了形式的。所以在活着的面前,逝去的先逝也就不可悲了。只是,几人能承受这种美的形式?
    逝去的已无声,活着的选择沉默。我,感受着清明的雨,也欣赏着雨中的桃花。且一直固执地让碑前也多一些红色,以此冲淡心头与生命同在的痛。人类与生命同在,可面对生老病死,面对死亡的恐怖,面对时间的流逝,更多的是无奈和迷惘。逝者已故,生者常戚戚,就让这份哀思化作一股活着的动力,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毕竟逝者已矣,生者犹生!
   我只是清明节的一个看客,在我的记忆里我好象从没有去祭奠活动,由于祖籍在山东和上海,我的老爷、姥姥,爷爷、奶奶己离世多年,所以年年清明也就成了看客。在当学生的时候,扫墓归来总要写下老师布置的作文。那时作文写得幼稚,不会描景,事也叙得不咋样。短短的一篇作文都是要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之类的表决心话。那时扫墓和踏青往往同时进行,扫完墓,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野外的草地耍闹。因此,那时对扫墓很感兴趣。感兴趣的主要是能够不上课到野外玩,至于对先烈们的哀悼触动不了多少神经。
    清明节,就让那份哀思之情化为点点笔墨,以此文来悼念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的姥姥!我的老爷!“清明不晴,谷雨不雨”,顺着农谚,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停,野外不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断,空中升起片片青烟,天,越发的暗淡起来……

 


新闻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推荐阅读